雖然不確定是否為最長的,但我目前所查到的資料中算長的正式稱號是俄羅斯帝國最後一任皇帝尼古拉二世:
蒙上帝恩典,全俄羅斯、莫斯科、基輔、弗拉基米爾、諾夫哥羅德的皇帝和獨裁者,喀山沙皇,阿斯特拉罕沙皇,波蘭沙皇,西伯利亞沙皇,陶立克克森尼索沙皇,喬治亞沙皇,普斯科夫的領主,兼斯摩棱斯克、立陶宛、沃里尼亞、波多利亞和芬蘭大公;愛沙尼亞、立窩尼亞、庫爾蘭和瑟米加利亞、薩莫吉希亞、別洛斯托克、卡累利阿、特維爾、尤格拉、彼爾姆、維亞特卡、保加爾以及其他區域的王公;下諾夫哥羅德的領主和大公,切爾尼戈夫、梁贊、波洛茨克、羅斯托夫、雅羅斯拉夫爾、別洛焦爾、烏多利亞、奧勃多利亞、孔迪亞、維捷布斯克、姆斯齊斯拉夫國君和所有北部區域的君主;伊弗里亞、卡塔林尼亞、卡巴爾德尼亞土地和亞美尼亞區域的君主;切爾卡斯亞和山地王公及其他的世襲領主和統治者;突厥斯坦的君主;挪威王位繼承人,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施托爾曼、迪特馬爾申和奧爾登堡公爵,等等,等等,等等。
而以現代人也普遍知道的現任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其正式稱號為:
伊莉莎白二世,蒙上帝恩典,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屬土及領地之女王,大英國協王國元首,信仰的守護者。
即使現在已經有點收斂了,再加上譯作漢語所以顯得比較短,但寫作英文的話還是要占上二至三行的長度。
因此有人[誰?來源請求]就為了立下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功績的始皇帝,仿效歐洲風格取了類似的稱號:
嬴政,秦與中國皇帝,咸陽嬴姓的家長,隴人和秦地先民的王,西戎的解放者,山東六國的統治者暨漢中巴蜀全境的守護者,河套雲貴嶺南朝鮮的征服者,大草原上周王的牧馬人,度量衡的統一者,打碎分封者,百種異端邪說的焚毀者,長城、靈渠、都江堰及馳道的庇護者,和平的締造者。
在此必須先注意一件事,這個稱號並不符合上古漢語的語法。
還有、這裡提到的中國,精確來說是指世界的中心,中國會被定義為國家的簡稱起因為以Republic of China作為英語稱呼的中華民國,其在漢語的簡稱就是中國或華,剛好與英語的China相對應,不然China正確的漢字寫法其實是支那。
君主的頭銜稱號總體來說有三個目的性:表示自己的身分、強調取得政權的正當性以及彰顯功績。
第一個目的大致上源自姓名的概念,古時候的人們會以出身地、出身氏族、父母名字或是職銜來稱呼對方,這種用法一直近現代也依然存在,例如江戶時代的人們以賣某某的某某某來自稱,或稱呼對方為某某(出身地)的某某某。
舉例來說,大家所熟知的藝術家、李奧納多.迪.瑟皮耶羅.達.文西(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其名字的意思就是文西出身的梅瑟.皮耶羅(Messer Piero)之子李奧納多。凱撒的名字蓋烏斯.儒略.凱撒(Gaius Julius Caesar)則表示儒略氏族凱撒家的蓋烏斯。
在英語中凡事以Mac或Mc開頭的姓氏,就是某某之子的意思,習慣上姓名會有三個單字的俄羅斯人,其中間名被稱作父名,是用來表示父親的名字;同樣的概念,阿拉伯姓名中以Abū開頭的表示是誰的父親, Umm則表示是誰的母親,至於ibn或bin是表示某某之子的含意。
第二種在頭銜中比較不常出現,雖然政權的正當性都是透過實質行動得來的,但總歸不是能任意寫出來的,大多只會以像是尼古拉二世頭銜中的「挪威王位繼承人」之類的曖昧狀態表示,但這類型的頭銜往往在正式襲位後就會被取消。
以下就概略解說一下標示政權正當性的稱號很難光明正大寫出來的理由。
例如以西土耳其斯坦為中心,幾乎支配了大蒙古國西側領土的帖木兒,雖然被譽為帖木兒朝的開國君主,但他始終不曾稱汗,他與他的繼承者們在自稱是成吉思汗後裔的同時透過與尼倫(注:即黃金血胤,也就是成吉思汗及其兄弟的後裔)們的通婚強化與成吉思汗的血緣關係,將「埃米爾.庫列根(Amīr Kürägän)」作為正式稱號,意思是「女婿將軍」,以臣屬的身分整合分裂的蒙古。在長時間支配歐亞大陸中心部的蒙古的秩序中,即便是蒙古貴族出身,但不屬於成吉思汗後裔的帖木兒沒有稱汗的資格。
同樣處於歐亞大陸中心部的俄羅斯也存在同樣的狀況,自被後世稱作民族英雄的弗拉基米爾大公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涅夫斯基起,歷代支配俄羅斯(包括烏克蘭)的君主都必須得到成吉思汗後裔授權為代理人才能確保其正當性,縱使歷代弗拉基米爾大公都是出身於昔日的基輔大公、曾實質支配基輔羅斯的名門留里克家族也是如此。直到首代俄羅斯沙皇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維奇,成吉思汗後裔的權威也仍未衰退,伊凡四世是朮赤家的女婿將軍,並曾一度透過將沙皇禪讓給全羅斯大公西美昂.貝克布拉托維奇(Симеон Бекбулатович),再由他讓位給自己來強化自身的權威。
事實上,本名薩因=布拉特(Саин-Булат)的西美昂.貝克布拉托維奇是朮赤家的嫡系後代。換言之,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伊凡四世藉著慣例,被指定為蒙古在俄羅斯的代理人。
這一點其實也意味著一件事,只要成吉思汗的後裔依然存在,他們隨時都有成為沙皇的資格。因此當敲
同樣的狀況也存在於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以前,除了其祖父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外,都經由教宗加冕才能繼位,這部分往往不會寫出來。例如查理五世的頭銜:
查理,蒙上帝恩典,神聖羅馬皇帝、永遠的奧古斯都、羅馬人民的國王、義大利國王、全西班牙人(卡斯蒂利亞、阿拉貢、萊昂、納瓦拉、格蘭納達、托萊多、瓦倫西亞、加利西亞、馬略卡、塞維亞、科爾多瓦、穆爾西亞、哈恩、阿爾加維、阿爾赫西拉斯、直布羅陀、加那利群島)國王、兩西西里國王、那不勒斯國王、薩丁尼亞與科西嘉國王、耶路撒冷國王、東與西印度群島國王、奧地利大公、勃艮第公爵、布拉班特公爵、洛林公爵、施蒂里亞公爵、卡林西亞公爵、卡爾尼奧拉公爵、林堡公爵、盧森堡公爵、海爾德蘭公爵、符騰堡公爵、阿爾薩斯領地伯爵、那慕爾藩侯、弗蘭德伯爵、哈布斯堡伯爵、蒂羅爾伯爵、戈里齊亞伯爵、巴塞隆納伯爵、夏洛萊伯爵、阿瓦圖伯爵、勃艮第-普法爾茨伯爵、埃諾伯爵、荷蘭伯爵、聚特芬伯爵、魯西永伯爵。
沒有接受加冕的神聖羅馬皇帝,其正式頭銜則為「羅馬皇帝當選人(Erwählter Römischer Kaiser)」。
第二種較為常見的用法應該就是「蒙上帝恩典(Dei Gratia)」,表示權力來自上帝。據說最早的起源出自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君主大流士一世在札格羅斯山上留下的貝希斯敦銘文:
托上主鴻福,吾乃國王,上主賜吾治此國。
有時候也會寫成「托上帝與共和國的鴻福」「托上帝與民意的鴻福」,但因為已經成為頭銜開頭的慣用語,很多時候都沒有特別的意思。
第三種與第一種、第二種其實很難分辨,因為展現自己及其先祖的功績的同時,也隱含著表示自己身分及強調政權正當性的功能,很多時候都與職銜混淆不清,要說舉例的話,大概就是拿破崙的稱號中:
皇帝和國王陛下拿破崙一世,托上帝與共和國憲法鴻福,法國人的皇帝,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保護人,瑞士邦聯協調人。
像「萊茵邦聯保護人」「瑞士邦聯協調人」這類頭銜,實際上當然沒有這個職銜。而那些多而無當的職銜,基本上也是彰顯功績與榮耀的功能,畢竟實際上沒有必要寫那麼多啊!而且通常還只有正式場合才會用到。
若按照歐洲君主的風格,大蒙古國開國君主,也就是成吉思汗的稱號可能就會長到嚇死人吧,他可是在短短二十年間就征服地球上約25%陸地、統治人口超過一億人的現實作弊者(注:原文為「リアルチート」,意指超出一般的物理常識,把實際上很不可思議、僅存在於空想的事理所當然地做出來的生物或非生物)啊……
不過按照蒙古人的習性應該不會取那麼長的稱號,畢竟對他們來說,征服這件事本身就只是單純的增加同伴的意思。他們給成吉思汗的稱號可能是這個樣子吧:
鐵木真,長生天眷命者,成吉思可汗,全蒙古與人類皇帝,蒙古乞顏部博爾濟吉特氏,承襲蒼狼、白鹿黃金血胤之尊貴榮耀者,大扎撒頒布者,受庫利爾臺選舉者。
庫利爾臺是指成吉思汗政權正當性的來源,相當於羅馬元老院的機構。就各種層面而言,大蒙古國(包括更改國號後的大元大蒙古國)是屬於君主立憲的代議式民主政體,但在建國百年以後就陷入代議式民主政體(或說所有形式的民主政體)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對選舉結果不滿就會立即舉行示威抗議。
由於再說下去就會離主題愈來愈遠,所以只好在此割愛了。
附帶一提,普遍被認定為最後一任蒙古大汗、以藏傳佛教保護者自居的呼圖克圖汗(得到祝福的、聖人的)林丹,他所使用的稱號為:
神聖的成吉思汗、大明、薛禪、所向無敵之勝利者、轉輪王、岱總汗、上天之天、宇宙之上帝、持金輪之法王。
不管怎麼說,這稱號也有點過頭了。
二〇一四 四月吉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