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在去年的4月時,
而就在今年此時,
日本已上映1周年後,
這個適合展開巴巴羅薩作戰(Unternehmen Barbarossa)的時節,
提及這部敘說總統閣下再次為德意志帶來奇蹟般復興的史詩神話。
是因為有些至關重要的事情,必須在此進行說明,
亦即,健康的人民感受(Gesundes Volksempfnden)之類者云云。
若不如此,對於生存空間(Lebenraum)及眾多與世界觀(Weltanschauung)相關者
皆會窒礙難行。
發生於海報左側那隻狗所遭遇的悲劇 將導致整部電影陷入不亞於帝國毀滅的重大危機 |
總而言之,就是因為以上無關緊要的理由,我在一年後寫了這篇發表,主要是探討土耳其裔的德國記者帖木兒・魏穆斯(Timur Vermes)所寫作並參與其電影版劇本的作品《Er ist wieder da》,於小說原作及電影版之間的差異之類的毫無意義的內容。
「一開口就是無關緊要了!」(偽.以下「」皆同)
畢竟真的是無關緊要嘛。
但若不把握這些小細節,可能就無法在觀賞電影時掌握到一些小樂趣。
「就算不掌握那些也沒關係吧?」
所以才說無關緊要啊。
- 首先,小說原作與電影基本上是平行世界,小說中的時間點是2011年8月~2012年12月間,電影則是發生在2014年。小說原作在時間點設定上的基礎是奠基在經由一些高度的政治性協商後總統閣下的新戶籍資料是1954年出生――雖然總統閣下提交的資料是1945年4月30日(暫時退出政治圈當日),但因為閣下於原作中屢次提及自己為56歲,所以被強制修正了過來――至於電影則完全沒有提到總統閣下設立戶籍資料的事。
- 電影中明確地提及總統閣下醒來的地點是在總統地下壕遺址外,小說由於是以總統為第一人稱視點,在這方面完全沒有描述。
- 同時,電影中也沒有《閃光燈》――這個在小說原作中多次與總統閣下並肩作戰的電視節目製作公司。主要舞台被設定於MyTV(注:實際存在德國柏林的電視台)內部,不論是《閃光燈》實質的決策者、也就是執行副總、卡嘉・貝里妮(Katja Bellini)或是被指派擔任閣下秘書的薇拉・克羅邁爾(Vera Krömeier)都是該電視台的員工,但這件事其實無關緊要。
- 另外,或許也因為不願得罪《畫報(Bild)》,因此整部小說中最主要的高潮劇情,總統閣下本領完全發揮痛擊《畫報》的部分在電影中完全被刪減。在小說中雖然時常被閣下嘲諷是小心翼翼的中間管理職、大多數時候都只被晾在一旁的猶阿亨・森森布林(Christoph Sensenbrink)在電影中則擔任主要反派,與其一手拉拔的阿里・莊孝維(Ali Jokeman)一同對決總統閣下。
- 雖說去年曾半開玩笑地說德國現代政治人物皆由本人親自演出,但實際上真的有登場的只有自詡為「納粹後繼者」的德國國家民主黨黨首霍格・阿普菲爾(Holger Apfel)而已,其餘政治領袖的戲份都被大幅刪減,僅剩下閣下與人民的互動。
- 至於在電影中可說是第二主角的法蘭克・薩瓦茲基(Fabian Sawatzki)是一名剛被MyTV開除的自由導演,在尋找優秀素材的同時遇見了總統,不過在原作中的夢想(曾嘗試想成為記者)是在動物收容所工作,為社會貢獻一份心力。閣下曾期望思想靈活的薩瓦茲基是能成為與自己一同在監獄、前線以至地下壕奮戰的盟友,但若總統閣下始終不願放棄種族問題處理方案及發動戰爭,與電影結尾相同的衝突遲早還是會發生。還有,與電影悲慘的結局不同,他在小說結尾與克羅邁爾結婚(由於是以總統閣下為第一視點演出,因此過程不明,但閣下有為湊合二人做出一些努力)。
- 小說中僅輕描淡寫帶過總統閣下訪問克羅邁爾家的事,但並未提到結果如何――不過克羅邁爾事後仍然在閣下身邊擔任祕書一段時間。而電影中克羅邁爾的祖母對閣下的反感與恐懼,間接導致薩瓦茲基無法與克羅邁爾結婚。
- 關於書報亭小販,在小說中可以說是閣下於現代社會中的少數友人,也教導了閣下許多現代知識(例如可攜式電話的使用方法),閣下雖然對於將他捲入與《畫報》的鬥爭一事感到些許愧疚,但也透過他重新體認到人民仍然信任元首一事。電影中則只是過場角色,自薩瓦茲基登場後隨即退場。
- 總統閣下厭惡抽煙(理由包含浪費金錢與對健康的危害),但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沒有相關敘述,僅有向周遭分煙的人們表示自己不抽煙以及在內心獨白中說過抽煙不會提高在戰場上的存活率而已。
- 總統閣下的健康問題,原作中曾多次提及總統的身體異常健康,而且膚質還相當好。然而根據實際留下來的紀錄,閣下晚年的身體極糟,除了生活作息及精神壓力的因素外,可能還有早年參與戰爭時留下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總統閣下在小說中提及自殺時都帶有些許否定的意味,比方說對於長期為《人民觀察家報(德語:Völkischer Beobachter)》出版的阿道夫・穆勒(Adolf Müller)的自殺。但在史實上閣下卻曾斥責不願自殺的弗里德里希・威廉・恩斯特・包祿斯(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元帥「當一個人不必再為這個悲慘世界負起責任以後,竟然還會對那個能讓他脫離苦海的一秒鐘心生畏意!」認為其怯弱、缺乏榮譽心與責任感,而且在原作中提及的自殺的可能性的話題,幾乎都圍繞在「在五分鐘之內」「幾秒鐘」「一秒鐘的幾分之一」這類的時間差異而已。
- 在電影中沒有提及昔日的部屬,僅有在開頭時提到黨部主席馬丁・路德維希・鮑曼(Martin Ludwig Bormann),其他如最為忠心的國民啟蒙・宣傳部長保羅・約瑟夫・戈培爾(Paul Joseph Goebbels)、議會議長赫爾曼・威廉・戈林(Hermann Wilhelm Göring)帝國元帥、親衛隊最高長官海因里希・魯伊特伯德・希姆萊(Heinrich Luitpold Himmler)這幾位常被提起的側近也都沒在電影中提及(大概是因為主要是在內心獨白中提及的緣故)。附帶一提,雖然菲利克斯・馬丁・尤利烏斯・施坦因納(Felix Martin Julius Steiner)親衛隊上將於《総統閣下シリーズ》經常擔任購買CD、BD及動畫相關商品的存在,但實際上負責這件事的是鮑曼。
而電影中最大的問題點在於使總統閣下出現了許多不像是阿道夫・希特勒本人的行為與言論,包括原作中對自殺的看法,讓實境秀的情況變得更加明顯。總統閣下是位著名的愛犬家,在戰場上也曾被忠心耿耿的忠犬小狐狸(Foxl)犧牲性命從砲火下救出來(但在原作中閣下曾拿㹴犬不是日耳曼地區原產的犬種一事調侃),我在文字放置區的發表中也曾經提過關於小狐狸的事。
然而,電影中總統閣下卻猝然不及地持槍槍殺一隻狗,而且事後還不以為意,甚至以為薩瓦茲基反應過度(雖說我沒有仔細看清楚閣下當下所使用的槍枝,但毫無疑問應該是華瑟PPK自動手槍,自1931年起就成為閣下的愛槍,每次吵著要自殺時都是拿這把)。事實上,閣下患有嚴重的血液恐懼症,也曾為小動物在眼前的死去而流淚過,熱心勤奮的戈培爾曾經以此塑造出總統閣下仁民愛物的形象。再加上其本身是愛犬家的關係,像電影那樣沒來由地槍殺小狗的狀況根本不可能發生,這一段幾乎只能說是很強硬且拙劣地埋下閣下遭遇困境跌落谷底的劇情轉折及薩瓦茲基以那把事後沒收的槍與閣下反目的場景的伏筆罷了。
若是原作者真的有參與電影劇本的話,幾乎證實了原作者本人的能力極限與拙劣的編劇技巧。
「你也沒好到哪裡去!」
最後再補充說明一點,就是小說原作中人們經常批評閣下開猶太人玩笑的言論。
老實說,總統閣下從來不認為猶太人是「玩笑話」,他在相關議題都很認真。
「但旁邊的人都不這麼認為呢~就跟他們總以為希特勒的言論只是在搞笑一樣。」
但話又說回來,在總統閣下的著作《Mein Kampf》中,種族思想(尤其是針對猶太人部分)以及生存空間的爭奪一直都是其念茲在茲的核心內容,不過在邏輯與概念上其實是存在問題的。
因為猶太人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特定的民族。
「即便希特勒一向堅稱他們是一個民族。」
猶太人事實上是指信奉猶太教以及父母信奉猶太教的教徒們的統稱才對,在歐語系的用語中,猶太教徒與猶太人沒有嚴格區分,都是使用同一個字,所以久而久之才會產生這樣的誤解。
「比方說東歐的猶太人是以馬札爾人、高加索人為主,南歐則是羅馬人及希臘人,當然還有極難追朔其源頭的原始部落的後裔,比方說在北非一帶就是如此。」
同時在概念上,總統閣下在猶太人一詞的定義上變得更加模糊曖昧不清,像是財政猶太人(Finanzjudentum)是用來指稱資本主義商人的詞彙――從中世紀的時候開始,商人與放高利貸者就經常被比喻是猶太人。主因是猶太人居無定所四處漂泊,所以會從事類似商人將商品到處轉售的行為。而財政猶太人這個詞彙在概念上很可能也就只是意指資本家罷了。
還有猶太布爾什維克主義(Jüdischer Bolschewismus)是表示無產階級運動的背後煽動者是猶太人。
「他在同一本書裡不是才說猶太人是資本主義商人嗎?」
是啊,什麼時候猶太人也會去毀滅猶太人了呢?
此外還有《Mein Kampf》中沒有提及過的名義改宗的猶太人(converso)。
「簡單來說就是表面上裝作信奉基督教,也會參與教區活動,然而實際上仍信仰猶太教的教徒們的稱呼。」
另外,總統閣下對猶太人的厭惡似乎主要是在雙方不熟的狀況下,例如閣下的側近艾密爾・蒙里斯(Emil Maurice)就擁有猶太人的血統(也就是所謂的混血兒、Mischling)。總統閣下曾經拒絕蒙里斯與其姪女的婚事,但原因似乎不是因為猶太人血統的問題。
「就只是單純不想嫁姪女吧。」
另外,雖然希姆萊曾經提出將蒙里斯自黨與親衛隊中驅逐的建議,但被閣下拒絕了。本人因此鬆了一口氣。
「如果能不屠殺猶太人,就不屠殺猶太人,希姆萊對於盡忠職守的義務一直感到很無奈呢。」
而早期的猶太人及種族政策中,除了
「因為前面那些比較柔性的計畫都無法付諸實行了吧。」
對了,標題那句領袖國家(Führerstaat),是指人民將意志、政治與法律都交付予最高元首的意思。因此,最高元首會負起一切責任,其他人都只是在執行最高元首分配的命令罷了。
「中華民國在1950年至1986年間就符合所謂的領袖國家的定義,但認為之前也是的人或許也不在少數。」
在那之前最高元首的命令只能傳達至首都周遭的少數省分及地區,而許多發生動亂及內戰的地區都無法確實執行最高元首分配的工作,所以若要最高元首為此負起完全責任其實是不適當的呢~
話說回來,所謂的雅利安人,實際上就是類似上帝選民(Herrenvolk)之類的概念呢。
「最後插上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啊?」
二〇一七 七月吉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